2019年10月16日国务院公布了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泰州市入选的两处国保单位均来自兴化,分别是蒋庄遗址和兴化垛田。

历史上“养在深闺人未识”,隐藏于里下河腹部水网地区的江苏兴化垛田鲜为人知。明万历十九年(1591)兴化知县欧阳东凤主修的《兴化县新志》云:“四流环抱,黑壤骨立。卒有寇至,车不得方轨,马不得联镳,步伍不得成列,地险亦足恃者。”元代至正二十七年(1367)前辞官归里的顾逖在《赠施耐庵》诗中称:“君自江南来问津,相逢一笑旧同寅。此间不是桃源境,何处桃源好避秦?”清代诗人李恢在《闻昔行》中写道:“……吾邑独少宛马来,大泽茫茫不通陆。外人羡作桃花源,万钱争租一间屋。只今黄水日南迁,沙淤到海湖成田……”

1958年,全国油菜现场会在兴化垛田召开,兴化人杨训仁和新华社摄影记者丁峻分别发表了垛田风光照片。1959年,杨训仁拍摄的垛田油菜花照片发表于《江苏画报》(整版诗配画),同年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其《兴化的油菜》摄影图册。1964年4月,记者刘栖梅将垛田照片发表于《新华日报》上。1972年,兴化垛田的独特地形地貌和悠久的农耕文化以及油菜花海,被下放兴化的毛泽东主席身边的原摄影记者吕厚民先生慧眼看中。当他提着照相机来到这片神奇的“世外桃源”时,立即就被奇特、神秘的美景所震撼,迫不及待地按下快门。1975年,此照片成为当年第1期《中国摄影》画报封面(吕厚民与时任兴化文化馆馆长王虹军在作品上合署笔名“吕厚军”),将具有千年历史的兴化垛田风光介绍给世人。此后经过多家省部级媒体转载,引起了世人的极大关注和兴趣,许多摄影家纷纷组团到兴化采风,拍摄垛田美景,宣传垛田农耕文化,从而使兴化垛田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目前,在兴化全市近24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垛田主要分布在垛田街道、千垛镇、中堡镇和沙沟镇部分地区,而最集中分布的地域为垛田街道的芦洲、孔戴、高家荡、北腰、南腰一带,有上万亩的成群垛岛。此外还集中分布在吴公湖周边的东旺村(古名东望庄,千垛菜花景区)、万旺、陆家甸、朱野猫一带几万亩的垛田。其中,分布在垛田街道一带的高岸垛田,历史上被垛上人习惯称之为三十六垛,但说不出其原由、内涵。

近年来,笔者多次深入民间调查,实地踏勘,得知历史上最早成陆的三十六垛是确指早在汉唐时期甚至更早时由三十六个有实名的总面积6平方公里的垛子组成的兴化老城区(旧城厢)。也就是说,兴化是一座建在三十六垛之上的水乡古城,可谓之垛城、水城。民国时期,阮性传在《兴化小通志》之《城池篇》中介绍兴化利用原垛田的地形地貌于南宋宝庆元年(1225)由知县陈垓主持筑成土城,又于明洪武初年改建砖城,具有其独特性:“惟其形非圆非方,凸凹不一,颇具畸形,与他域异。想因四面环水,当时因昭阳镇遗址,联络附近垛田,合而为城……”此外,扬州人徐谦芳等人也在各自著述中提及兴化垛田的独特性。

需要指出的是,兴化历史上有过昭阳、招远(南朝阮升之《南兖州记》)、开阳(清代汪士铎《水经注图》)等名称,也有过楚水、楚阳、阳山、白涂、曹吴(见《御批纲鉴》)等别称、雅称,在行政级别上有过场(见《太平寰宇记》)、镇、县(市)的升降变更。

老城区的建设是一方面改造垛子,规划街道、里坊,一方面在垛子间架设若干桥梁(多为砖桥,少数为木板桥和砖石混搭桥),同时挖直城内市河,筑城墙,设水关(见《宋元兴化城池图》和1922年《兴化县城厢图》以及明清兴化舆地图、水道图等)。

本文所说三十六垛,并不是今天现存于古城东南隅垛田街道辖区内的沙家垛、翟家垛、何家垛(宋代前古名何梅垛)、大徐垛、小徐垛、乌羊垛、麻羊垛、仇家垛等村庄(人们泛称其为三十六垛,其实并没有这么多以垛命名的村舍)。这些垛子大多得名于明“洪武赶散”时期大批江南移民到此垦荒、繁衍,向水要田,垒土成垛,形成村庄。

说来奇怪,古城三十六垛之间多无大面积水面相隔,只是一些小沟小溪分界,因而容易勾连成一体,便于建街道,设闾里。这三十六垛虽经千年沧桑变迁,但至今仍遗有其名,许多熟悉地方掌故的耆老会如数家珍地说出它们的方位和名称,甚至还能说出它们原先主人的身世及其后代的近况。此处三十六垛,有分布在西城外的:侯家垛、刘家垛(古名倪兴庄,土著为倪姓,后迁出,刘姓迁入)、红茅垛(宋代以前盛产海滨耐盐碱植物红茅草)、杨家垛、邹家垛(明初苏州邹姓居此)、太平垛(又称太平村,宋代以前郑氏家族居此。后人郑羾,宋代进士,在宋亡后以宣徽院使佩符随丞相、蒙古人月得迷失镇守广东。元朝建立后,他于至元二十一年定居广东潮阳,又迁石鼓,成为石鼓郑氏始祖)、梁家垛、果园垛。分布在南城外的有:花园垛、任家垛、宗家垛、沈家垛、炒米垛、夏家垛(夏姓居此,讹音为虾儿垛,又讹为匣儿垛)。分布在东城外的有:费家垛、向家垛、吉家垛、李家垛(三垛合称“向吉李三垛”)、龚家垛、龙珠垛(明末建有龙珠寺,清初开山祖师为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道忞大和尚)、大尖、小尖(元代顾煜建有“龙津堂”)、吴家尖(又名吴家洲子。据清乾隆年间吴氏十四世孙吴光斗编录之《兴化吴氏族谱》记载:始祖吴乐盘系苏州阊门人,“自宋恭帝德佑乙亥年避乱迁兴,创业龙津之侧,死后葬费家垛之南。历元迄明,子姓蕃衍,遂为土著”“皇明洪武辛亥年初,建城郭,划地分坊,载入户籍,名曰吴家尖。征收户丁于东隅第六区,即东坊是也”)。创修于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续修于清代的《昭阳映雪堂孙氏宗谱》中的手绘地图,将明清时期东门外大码头、龙珠岛、万善桥、饮马池、黄家花园垛、孙家尖等绘制出来。分布在北城外的有:蔡家垛(宋代以前,沙沟济阳堂蔡姓迁此,以制作藤柳为业,建有蔡氏宗祠,奉东汉文学家蔡邕为远祖。清代,祖籍苏州府昆山县的“洛阳仁寿堂”蔡姓由兴化严家庄迁此)、丁家垛(又写作丁家洼、丁家凹,此处古有丁家桥和洙泗巷,族人中有一支为丁九三,军籍,明洪武三十五年奉旨迁河南卫辉府新乡县西南四十五里七里营军垦)、方壶岛(明代陆西星在此建北海草堂,后人建陆仙祠,在延青阁与方壶岛间架设通仙桥)、万缘垛(后名万缘村,建有万缘庵古刹)、施家墩(元代前兴化城施氏聚居地,1920年安徽商人朋以文与兴化商人合资创办“汉兴祥”蛋厂)、戴家垛子(隔水北对大王庙)、贾家垛子、六十尖子(以地籍编号命名,明初北门王姓始祖槐荫居士葬于此,有界桩)、庵堂垛子、南垛(清乾隆年间改名南九顷,主人为清代广西苍梧道守道王志广。后部分土地为朱姓和洪怡泰茶庄业主洪姓等所有)、北垛(清乾隆年间改名北九顷)、小岛、王家垛。人们在以上垛子和附近地域以及城内古垛岛上先后发现了一些古遗址,如方壶岛北曾挖掘到汉代以前古棺,南门城外垛岛深土层发现汉唐时瓷器、玩具,北门外野关帝庙一带垛子在民国时因乌巾荡水冲击而发现古药店遗址,城内长安桥一带发现了古代作坊遗址及其中的大量铸钱钱范等。

追溯历史,早在23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楚将昭阳被分封在今兴化一带,死后葬于西郊高阜,即今昭阳街道北山村。

唐大顺二年(891),高僧禳翁建宝严寺(今牌楼西路利群时代超市东侧)。五代十国杨吴武义二年(920)设兴化县,县衙署曾临时设在宝严寺内,直至北宋淳化年间首次建署。除了县城所在地三十六垛之外,其四周林林总总星散着七十二座大小不等的村舍,俗称七十二舍。如今的七十二舍仍然如众星拱月一样,护卫在县城东、南、西、北方位。分布在北郊的有:西陆舍、郑朱舍、文政舍、西邹舍、王家舍、金家舍、焦家舍、牌坊舍(又称涝水洪、刘家庄)、刘七家舍、刘香家舍、刘银家舍、吴家舍(明初吴方正后裔中有一房派居此)、张家舍、谭家舍、许家舍、邹家舍、曹家舍、东孙家舍、西孙家舍、禹家舍、黄鼠舍、王宝舍、冷家舍(台湾“国防部”参议、陆军中将冷欣先祖购田于此)。分布在南郊的有:袁家舍、南舍、赵家舍、何家舍、银匠舍、扒灰舍(地形如灰扒)、崔家舍(崔氏祖籍河北蓟州,明末阉党“五虎”之首、兵部尚书兼左都御史、少傅崔呈秀自缢后,其后人于天启年间潜居于此)、宗家舍、陈家舍、沈家舍、刘家舍、任家舍(任氏始祖宣公后人之长房居此)、刘陆舍、油坊舍。分布在北郊的有:胡家舍、鲍家舍(明初,祖籍福建莆田的鲍、林二姓始祖辗转北京、苏州迁居兴化城北土桥,林姓独生子入赘鲍姓,生三子,以“鲍林”为复姓,后有一支迁此)、杨家舍、唐家舍、夏家舍、南贺舍、窦家舍、陆家舍、徐家舍、顾家舍、蔡家舍、曾家舍、大朱家舍、小朱家舍、鸡笼舍、高刘舍、高家舍。分布在东南郊的有:小戚家舍(因南宋小校戚椿得名)、孔戴舍(孔子后裔在兴化的最大聚居地,始迁祖为明代孔宏贤,源于浙江衢州“南孔”)、南腰舍、北腰舍、朱胖舍、戴家舍、大蚂蚁舍、小蚂蚁舍、梓寿舍、榔头舍、毕家舍、西刘舍、祝家舍、赵家舍、唐家垛舍、陆家舍、坟园头舍、舒虞舍。

唐宋时期,兴化版图大致由县城所在地的三十六垛和四周三四十里之内的七十二舍以及东北部海滨的白驹、草堰等盐场所组成,其境内还有大面积的沼泽荒原。延至南宋建炎二年(1128),为阻止金兵南下,东京(北宋都城,今河南开封)留守杜充孤注一掷,挖开河南滑县李固渡口,导致汹涌的黄河之水奔腾而下大改道,夺淮入海,前后历时727年。前400年,黄河干流不稳定,频繁迁徙于淮河水系许多支流之间。明朝中期,工部尚书潘季驯奉内阁首辅张居正之命治河,提出“束水攻沙”治黄方略,得到赞同,于两岸建立了完整的双重堤防体系。1565年后,黄河主河道基本固定在兰考——民权——砀山——萧县——徐州——宿迁——泗阳——淮安——涟水——阜宁——滨海扁担河口入海。1855年,再次大改道,改走今天的河道,从山东注入渤海。

历史上黄河夺淮改道,时间之长、危害之大,给两岸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唯一的好处是,它将大量的泥沙源源不断、年复一年地携带到锅底洼的兴化,使广袤的泽国成陆而露出水面。此后,经过兴化百姓天长日久、不知疲倦地垒土成垛,同时筑圩造田,终于形成了今天的垛田和千万亩圩内、圩外大面积的圩田(以种植稻、麦为主的良田,又称围田。圩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先后筑成老圩、中圩、合塔圩、永丰圩、福星圩、苏皮圩、林潭圩、韩窑圩、新庄圩、三角圩、双龙圩、合兴圩等)。随着县城逐步繁华,人们似乎渐渐忘记了县城所在地三十六垛,从而有意或无意地将县城东南郊以垛为名、长蔬菜的村庄统称为三十六垛,概念的内涵、外延都转移了。

值得一提的是,元末明初大文学家施耐庵为避战乱,从江南回到故里兴化,曾一度居住在西城外阳山里构思小说《水浒传》的创作,以其聪明智慧根据古代星野学说将兴化城一带三十六垛和四周七十二舍与小说中人物对应起来,塑造出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计108个英雄人物形象,并将“水泊阳山”演化为“水泊梁山”。《水浒传》中尚有许多地名、人名、情节都可在兴化找到其本事,如陆谦、富安、水浒港等等。

据刘仲书、徐彪如合撰的《施耐庵历史的研究》(校正本)在有关施耐庵的口碑及文献(包括明代兴化城池、水道和志余闲话等)部分记载,明洪武初年,兴化知县徐士诚(濠州定远人,与攻占兴化城的大将徐达为同乡、同族)筹备在南宋兴化土城基础上改建砖城,延请施耐庵在城池规制、水关设置、市河走向等方面献计献策。此地方文献在认证《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是元末明初兴化人时,列举了“以历史证古迹、以古迹证古迹、以笔记证古迹、以口述证古迹、以历史证笔记、以古迹证笔记、以笔记证笔记、以口述证笔记、以历史证口述、以古迹证口述、以笔记证口述、以口述证口述”12条。直到洪武五年(1372),守御千户所千户郭德、蔡德、刘仁杰终于在原土城基础上建成砖城,城高1.8丈,内外以水为濠。

兴化——一座建在三十六垛上的古城,不但中国没有第二座,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如今,这座举世无双的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正在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们有理由深信,兴化完全有资格跻身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行列中。

信息来源:兴化市融媒体中心
发布日期:2022-09-09 14:24

点评:时隔1年多,好消息传来。预计明年就能授牌。泰州地区将拥有两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来自安卓客户端来自安卓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2-31 13:31:45 | 显示全部楼层
2#
本帖最后由 郑克柔 于 2023-12-31 13:34 编辑

截至2023年10月25日,全国共有142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江苏省:南京市、苏州市、扬州市、徐州市、镇江市、淮安区、无锡市、南通市、泰州市、常州市、常熟市、宜兴市、高邮市
来自安卓客户端来自安卓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主题

1112

帖子

151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513
发表于 2024-1-1 20:03:32 | 显示全部楼层
3#
地级缺盐城 宿迁 连云港 (淮安授牌时是县级淮安市,即今天的淮安区)

来自安卓客户端来自安卓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 20:22:58 | 显示全部楼层
4#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评审规则,地级及以上城市和县级市各评各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撤县设区的,名号由区继承。
来自安卓客户端来自安卓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 20:28:41 | 显示全部楼层
5#
江苏省十三地级(及以上)市,尚未获评国家历史文化城的:盐城、淮安、连云港、宿迁。

县级市(含撤县设区的)能够评上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还是很不容易的。省内目前才四家获评,兴化有望成为第五家。
来自安卓客户端来自安卓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