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泰州城市的地位?在1984年7月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技术鉴定会上,这是专家们集中议论的一个话题。专家们一致认为,不能就泰州论泰州,而应该把它放在一定的区域规划中来看泰州的地位、作用和发展,要从发展苏北经济,发展长江流域的经济这样一个整体当中来看泰州这个城市。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研究所副研究员丁景熹认为,泰州是一个比较古老的城市,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当中,经济上几经盛衰,解放后体制也几经变动,但是它依然存在和发展,这说明泰州市的城市发展有它存在的客观依据和发展的条件。泰州城市的发展基础,一个是优越的地理位置,一个就是广大的农产品地区。翻开江苏的地图来看,泰州市的位置,好象就处在人的脐部这个位置上,它处在里下河通向长江,长江通向里下河这个通道上,处在江苏省五个大的农业区的交点上。这就是它的地理特征。

丁景熹对江苏长江沿岸城市的经济情况作了一番分析:南岸有苏、锡、常,有南京,中心城市比较发达,经济实力很强,只有在镇江这个地段,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薄弱,但是镇江现在有它发展的有利条件;江北的几个比较大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实力都比江南差一点,南通以西、扬州以东形成了苏北地区经济上的软弱地段,在这个地段中间没有一个有力的中心城市。如何把这个地方的经济搞上去?加强中心城市的建设,是个很重要的关键。因此,要使泰州成为一个中心城市,行政区划也要有所调整。从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我们认为泰州市的行政地位要和它的经济区域和繁重的任务相称。

南京大学吴友仁副教授也认为,在当前努力提高苏南、加快发展苏北,充分利用长江水运,发展长江两岸经济的形势下,泰州市将是进一步改变江苏省生产力布局不平衡的状况的前沿阵地之一。因此,以泰州市为中心,根据经济实力和经济联系,实行市管县,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吴友仁和丁景熹都不主张我们继续把泰州称作“里下河的门户”。因为,在历史上,泰州曾经是“里下河的门户”。但是,随着历史的进程,它在交通运输和物资交流上所处的地位正在不断发生变化,由物资的集散地变成中转地又变成通过地。目前,里下河的“门户”在高港。他们认为,泰州市领导的战略思想要有一个转变,必须从江苏省生产力总体布局的战略目标出发,充分发挥背负江淮平原,面向江、海和太湖平原的地理位置和优势,采取各种各样的途径,利用各种各样的方式,面向苏南,面向国际市场,为发展社会经济开辟更加广阔的道路。没有战略思想的转变,就很难把泰州市建成一个象样的中心城市。

南师大副教授李振坤指出,推广搞经济区,发挥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的作用,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在当前经济体制改革中一个非常明确的指导思想,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她通过调查,形成了这样一个概念:泰州确确实实具有作为中心城市的基础,应该明确建立这个地区的经济中心。

至于泰州这个经济区的范围,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三泰一兴”比较合适。

参加这次鉴定会,使我学到了不少知识,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也正是这一次会议,把我的注意力开始引向研究高港、研究区域经济和行政区划上来。

过去我们由于对城市功能的理解比较肤浅、片面,在较长时间里,一直是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小型工业城市”作为目标,没有从经济发展的连因互补关系考虑,重视发挥城市的多种功能。由于种种原因,泰州原有的某些功能反而被削弱。另一方面,由于我们视野不够宽阔,在泰州、高港修建船闸以后,仍然把泰州看作里下河的“门户”,而对如何利用长江和加强对外联系,却没有很好地研究。1984年,我在《重视高港研究高港》一文中,发出了“要重视高港”的呼吁。高港虽在泰兴境内,但位于泰州正南方,是南官河的入江口,也是未来泰州引江河的引水口,与泰州市区相距仅23公里,它的经济腹地是里下河地区,就经济上的联系来说,它与泰州的关系要比泰兴密切得多。高港港是长江下游北岸的一个重要中转港口,兴建万吨泊位后,将成为苏北地区又一个可承担远洋海运的转口港。城市离不开港口,港口也必须有城市为依托。这篇文章里曾提出这样的建议:我们应该不失时机地组织力量对高港进行调查研究,撇开行政区划,从经济区的角度提出规划和设想,积极与有关方面联合起来,共同开发高港。

1986年初,高港港务管理局委托中国港口开发咨询服务公司研究高港港发展战略,王晓波经理来泰调查时,我们对高港港的发展前景曾作过一次讨论。从统计资料来看,该港1985年的货物吞吐量已达379万吨,但其中属于苏北地区进出口的货物比重很小,乍看起来,内河船队可从长江直达苏北各地,高港只不过是一个通过地而并非中转地,似乎建设高港港对苏北经济发展关系不大。但该地河势稳定,深水贴岸,水域宽广,并且有广阔的经济腹地,一旦具备条件停泊海轮,情况必将大大地改观。基于这一考虑,我在《发挥高港优势振兴苏北经济——关于开发高港港的探讨》一文中,提出了在高港建设深水泊位、扩大海轮进出口中转业务、创造条件争取对外开放等设想,同时还建议港口建设与城镇建设进行总体规划,有计划地沿江沿河布置工业,形成“T”形产业带。这篇论文除分发市领导和本市有关部门参阅外,同时还送给了省计经委、省交通厅、高港港务管理局和中国港口开发咨询服务公司。不久,中国港口开发咨询服务公司组织的高港港发展战略课题组来泰州调查,他们表示赞成我的观点。1986年6月下旬在泰兴召开了“高港港发展规划论证会”。与会代表一致认为高港港具备建造深水泊位的有利条件,应不失时机地开发高港港。会议结束时张绪武副省长讲了话,他说:“高港的开发本身是为三泰地区以及整个苏北服务的。除了对高港港的论证以外,作为三泰地区,作为港务局本身,应该对苏北地区和社会发展情况要有更多的了解,更深的研究”。他十分赞成代表们提出的建议:三泰地区和高港港务管理局应迅速联合起来,成立开发高港港领导小组,设立日常办事机构,负责联合开发高港港的工作。

在交通厅老厅长周赤民的亲自指导下,三泰一港联合开发高港港领导小组很快成立,并且设立了办公室。虽然三泰都有一名政府负责同志参加领导小组的工作,但其性质仍然属“民间组织”,且碍于行政体制,并没有能真正发挥领导作用。我也是领导小组成员之一,前后共参加过5次会议。这期间由于政府负责人变动频繁,每次会议往往都成为礼节性的会晤,研究实质性的问题较少。如果讲成绩,由于打出了“三泰一港联合开发”的旗号,应该说对过驳平台的建成、口泰公路的改造、疏港公路的建设和高港港的对外开放,还是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的。

尽管这是一个松散的组织,不可能作出重大的决策,但不应该让联合开发的气氛冷下来。1989年12月12日,我曾建议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回顾一下自上次会议以来的工作情况,商量确定下一步的工作。以“三泰一港”的名义近期至少可以开展以下几项工作:1、协助港务局落实疏港公路的建设资金和有关施工前的准备工作;2、协助港务局扩大宣传,四方组织货源,充分发挥过驳平台的作用,并积极创造条件实现远洋货轮的挂港作业;3、积极争取深水泊位工程项目的列项。遗憾的是,上述建议没有能得到实现。不清楚究竟出于什么原因,自1989年起这个领导小组的活动便中断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