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以来,人们对扬州市东部地区行政区划的调整,先后已提出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

最早的方案也是最理想的方案,就是按照经济区来调整行政区划,以泰州为中心,三泰一兴一靖组成一个地级市。这一方案,扬州市是反对的。当时,扬州市的工农业产值在全省居第三位,东部5个县市占了“半壁江山”,而且东部的工业基础较好,经济总量有超过西部的趋势,扬州自然不会愿意因此而削弱其“大市”的地位。许多知情的同志都认为,如果1983年体制调整时就将扬州地区一分为二,如今也就不会有这些麻烦,泰州这座城市的发展也就不致处处受到制约。

第二个方案,是将泰州以南、口泰公路沿线直至江边的几个乡镇划归泰州市管辖,使泰州市成为一个带状的港口城市。这一方案是1986年复旦大学经济研究中心和空军政治学院经济研究中心帮助我们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时,在咨询报告中第一次提出来的。但究竟划哪几个乡镇,当时未作具体考虑。不久,当时任省开放领导小组副组长的何仁华来泰,曾去高港考察,在谈到高港港的归属和行政区划时,他也主张将口泰路以西直至高港的几个乡镇划归泰州。何仁华曾在扬州地区和连云港市工作过,对这里的情况十分熟悉,并且深有体会,他也认为一个港口如果没有城市为依托,这个港口是难以发展的。他说,他这次回去以后准备给省委写个报告,并且还要附一张图。我曾向他建议将许庄和田河两个乡镇一并考虑进去,他似乎不太赞成。后来我们便没有再联系过,也不知他的意见向省委反映了没有。

1988年夏,吴友仁教授和他率领的研究组去高港、口岸、刁铺考察,凡是接触到的同志几乎都有这么一种看法:这个地区最好能划归泰州市,这样南有港口,北有城市,连成一片,互为依托,这块地方可能发展得更快。在回城途中,与吴教授交谈时,一个在“三泰”基础上建市的设想开始在我头脑里形成。吴教授本来是倾向“两泰合并”的,我在讲述了两泰再度合并的方案不可取的见解之后,谈了组建“三泰市”的轮廊设想。吴教授当即表示了否定的意见。可是过了两天,他又鼓励我把这一设想整理成文,他说:“不妨作为一种方案提出来”。

经过进一步的思考之后,我便撰写了《行政区划和体制要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关于在“三泰”基础上建市的设想》一文,发表于1988年10月5日的《经济研究与经济参考》(第118期)上。当时比较客观地作了一些分析:

第一,将口泰公路沿线的乡镇划归泰州市管辖,可以使高港有明确的城市为依托,有利于该港的发展。同时也使泰州有了向南发展的余地,港口与城市结合,泰州可以在一定区域内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一个理想的方案。但是,口泰公路沿线的几个乡镇,工业比较发达,经济上比较富裕,实施这一方案将会影响有关县的目前部分利益。

第二,两泰再度合并,形成一市两区的格局,这虽可使城乡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同步发展,但港城仍然分离,对港口和里下河地区经济的发展起不到更大的促进作用。由于历史上的两度分合曾产生不少后遗问题,这一方案在人们的心理上也不易被接受。

第三,若由泰州市带几个县,由于泰州城市过小,邻县的经济实力也不相上下,将来市县之间的矛盾亦难避免。从现行市管县的体制来看,如果城市的经济实力不强,市领导县往往形成“市刮县”,并不能真正体现市带县的优越性。

第四,三泰地区已有20多个建制镇,从姜堰、苏陈经泰州、寺巷、刁铺、口岸、马甸到泰兴县城,沿公路一线就有8个城镇,城镇之间的平均间隔距离在8公里左右,而且工业大部分集中在这里,在口岸镇之南1.5公里处便是高港港,这里正好处于一个“扇面”的轴心,与泰兴县城、黄桥、姜堰、泰州联系都十分方便。初步设想:可以在三泰基础上建立一个新市(是否命名为“三泰市”,可以再议),撤销原有县市建制,设置3-6个县级区,市行政中心设在高港港邻近的适当地点,形成一个“群星拱月”的组合式城市。

这篇文章从四个方面对在三泰基础上建市的方案进行了论证。

(一)三泰合一建市,可以做到港城结合,加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经专家论证,高港港区的上游和下游均为深水岸线,上游新港区3.6公里岸线具有良好水深和冲刷强度不大的优点,是建造万吨泊位的理想地点。该港的主要服务对象是6个市20多个县的广大地区,改革开放以来,高港港的发展前景已越来越明朗。三泰合一建市,将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港城分离的问题,可以抓住机遇,合力开发高港港,使其迅速从江河中转港过渡为海江河中转枢纽,并发展成为一个开放型的港口。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使该地区真正成为对外贸易的基地和对外联系的窗口,而且可以推动苏北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二)三泰合一建市,可以合理布置生产力,联合开发资源,组合新的优势。三泰地域相连,各有优势,近几年,相互之间虽然也在开展横向经济联合,经济技术协作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毕竟受行政区区划阻隔,许多优势仍然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从工业方面来看,三泰的门类基本相同,因为力量分散,许多具有优势的产品没有能形成拳头,虽然拥有一批名优产品,但多数批量不大,市场占有率不高,一些具有优势的行业未能组成企业集团,非但优势未能得到发挥,还存在着相互争原料、争市场的矛盾。三泰合一建市,行政区与经济区大体一致,可以理顺关系,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把分力变为合力,重点加强城乡交通网络的建设,建立沿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能源等重大项目,组织化工、机械、食品、纺织等企业集团,组合成新的优势,加快本地区经济的发展。

(三)三泰合一建市,是实施江苏省发展战略的需要。苏北经济较之过去已有很大发展,但与苏南相比差距仍然很大,从发展的趋势来看,沪宁线工业带已呈透过港口沿长江带向北推进的态势,在提高苏南、加快发展苏北的新形势下,无疑地应该充分重视和发挥苏北沿江带的作用。三泰位于苏北沿江带中部,与苏、锡、常隔江相望,背后腹地是以鱼米之乡著称的里下河地区。水陆交通干线呈“井”字形布局,西有卤汀河、南官河通江入海,东有盐靖公路经八圩渡口与江南相通,江平公路与328国道一南一北横贯东西,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十分优越。计划中的宁通一级公路和江阴长江大桥建成后,对外交通将更为便捷,与江南的联系将更加为密切。三泰合一建市,可以成为苏北沿江带的一个加强点,有利于沿江工业带的合理布局,可以成为进一步改变江苏省生产力布局不平衡状况的前沿阵地,对促进苏北腹地的开发将起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三泰合一建市,具有良好的基础。从历史渊源来看,自西汉设置海陵县至南唐升海陵县为泰州的1054年间,这个地区是古海陵的一部分。公元939年始析海陵之南五乡为泰兴县,其名取自“因泰而兴”之意。泰州市和泰县,则是解放后由原泰县城乡分治而成。三泰地区早在1925年春就有了党的活动和组织,1930年起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的发祥地和活动基地,1940年秋又是新四军东进北上、打开苏北抗日局面的战略地区。在长期的交往和革命活动中,三泰人民建立了亲密战斗的情谊。从经济联系看,历史上泰州一直是里下河的门户和商品集散地,同时这里也是江南的工业品和里下河地区的农副产品交流的重要通道。群众中一直流传着“买不尽的东南,卖不尽的西北”的说法。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三泰之间的联系更为广泛、密切。现在已经不仅是农村向城市提供农副产品和工业原料,城市向农村提供工业品,而且已经从相互之间进行广泛的物资协作、工艺性协作、零部件加工配套协作,发展到联合开办企业、联合开发产品、联合开发港口,提供技术、金融、信息等方面的服务。三泰合一建市,顺其自然,合乎民心,对任何一方都是有利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