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对“三泰”地区进行调查研究期间,泰兴县政府办公室于1991年7月14日印发了一篇题为《对高港地区行政区划之管见》的文章。文章说:“高港地区自古以来一直归泰兴县管辖”,“高港港与泰兴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高港港在泰兴境内发展还是比较迅速的”。他们针对一些专家学者和高港港务管理局先后发表港口必须要有城市为依托、泰州与高港必须港城相结合的意见,阐述了四点看法和建议:

一、影响泰州经济发展的因素不在于没有港口。他们认为,为了充分发挥高港对泰州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为泰州充分运用港口使其更好地为泰州经济发展服务,可以通过以下办法解决:⑴拓宽浚深高港至泰州的航道(即南官河)。国家已决定开挖泰州引江河……可以通航1000吨以下运输船只。⑵在高港北边设立开发区,为港口腹地县、市提供土地等条件,投资建筑仓库、中转站场,甚至办厂,并在政策上给予优惠。

二、制约高港港口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港口行政管理体制多变。文章说,港口建设是非常费钱的,单靠所依托的政府不行,以三泰各家之实力,均无力提供港口建设的全部或大部分资金,必须一方面依靠腹地县、市的支持,另一方面稳定港口行政管理体制,进入国家港口建设计划的“笼子”。

三、泰州市如升格,则高港更不宜划入市区管辖。其理由是:如将高港划入市区,关系更为不顺,其市区经济实力更不能与泰兴匹比。

四、待条件成熟时可以“高港”作为主要依托城市之名。鉴于高港目前港口设施尚未达到预定要求,港区市政建设较差,建议待条件成熟时,以港口命名,改“泰兴市”为“高港市”,泰兴镇仍为全市政治、经济中心。

可是,高港、口岸地区的人民却是另外一种呼声。

大概在1986年,泰州市委和政协曾经收到一封由口岸建工厂邹叙铭、杨洛生、潘兆生代笔的《口岸镇广大人民书》,责问:“口岸镇为什么不划属泰州市?!”他们在信中写道:1、从历史渊源关系来看,公元九三七年以前,泰州称海陵,口岸称柴墟,一直属海陵县;公元一一三一年,柴墟镇直属泰州,泰兴县其他地方属扬州;一九五二年以后,国民经济大发展时期,口岸曾划属泰州市。“口岸划属泰州是古已有之,现在为什么不可以重新划属泰州呢?”2、从经济、交通看,口岸距泰兴城21公里,距泰州城南也是21公里。泰兴县有过船、口岸两个港口,而这么大的泰州工业区没有一个港口能行吗?泰州与口岸除公路相联系外,还有南官河直通高港码头。据不完全统计,高港每年进出口吞吐量中,泰兴县的不及泰州的五分之一。泰兴县的物资主要由过船港出江。由此可证,口岸高港是泰州市的南大门,是泰州与上海等大工业区相通的唯一大港,“泰兴县有什么理由要与泰州争夺口岸高港?”3、从口岸人民的感情分析,泰兴一直将口岸当成抱来的儿子,对口岸的市政建设、码头建设、经济管理,从不重视,好像口岸是晚娘养的。泰兴县一直提心吊胆,深怕有朝一日口岸仍属泰州。而过去口岸属泰州之时,泰州市对口岸人民留下了深情厚谊。口岸广大人民群众早就希望口岸划属泰州市。

这封信错投了地方,高港与口岸的归属问题泰州市怎能处理呢?

同年四、五月间,吴元康市长转来了另一封人民来信,写信人是泰州弹力衫厂一名叫姜华的青工。他为了了解民意,曾自发地多次自费去高港、口岸进行调查,先后访问的人数不下百余人,其中有干部、工人、店员,也有一般居民。他得出的结论是:高港、口岸地区70%以上的人都希望该地区能归属泰州市。后来我约见过姜华,对他鼓励了一番,并告诉他这类问题不是泰州市所能解决的。

1994年,泰兴县口岸地区的省、市、县三级人民代表姚恒才、李宝如、张寅生等七人,在酝酿联名上书省和中央有关部门再次反映当地人民群众呼声的时候,姚恒才老校长曾来泰州访问我,后来捎来一份信稿的复印件。这七位代表在信里说,众多学者、专家均以为理应扬、泰分治,泰州另立地级市,管“三泰一靖”或“三泰一兴”,扩大市区至口岸(高港)。但由于这一地区是大市或县范围内的发达地区,市、县两级不可能完全从解决这一地区生产力大局出发,而难免要从各自利益考虑,因此,这一地区行政区划问题显得十分敏感,而且扬州市、泰兴县对这一地区既舍不得丢,又不肯花真功夫重视发展,对口岸,尤其是高港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了“该管的不想管,能帮的不来帮,想帮的又不敢帮”的局面。

他们认为,沿南官河、口(岸)—泰(州)公路线的城镇均应划归泰州市。因为:从自然条件看,被誉为苏北“经济线”的南官河,贯穿口岸、刁铺、寺巷、泰州。口岸处在南官河与长江的交汇处,为苏北里下河地区的门户,是泰州的南大门;泰州则为里下河地区的咽喉。“门户”和“咽喉”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两者必然相互关联,相互统一。
从经济联系看,苏北里下河地区为高港港的直接经济腹地,而这一腹地的经济中心是泰州市。该市历来既是面向里下河农村供应工业品的二级批发站所在地,也是里下河地区农副产品的最大集散地。因此,泰州市的物资集散枢纽功能与高港港的物资中转流通作用,不能因人为地割断而丧失其合力,口岸的行政区划问题对港口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进而关系到泰州及里下河地区。

从港城关系看,“港为城用”,“城以港兴”。港口的发展需要商业互为伴生,更需要与大工业的发展互为依靠,互为促进,也就是说必须有工业中心为其依托。同时,港口作为社会化、城市化的公共设施,是城市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等活动的渠道,当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港口成份,必将如虎添翼,因此,港口与城市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充分说明了口岸(高港)与泰州合而为一的必要性。

从地区发展看,尽管有现行体制的束缚,但泰州市仍历史地充当了扬州东部中心城市的角色,从而形成了里下河经济区。如果在行政体制上彻底解决泰州市的城乡分割、港城分割的问题,那么对这一地区的发展将是一个巨大的原动力。

从历史看,历史上口岸镇曾几度隶属泰州,最近的一次是在1952年,这几段时期内,口岸、泰州的发展情况有史可查。

他们认为,口岸、刁铺、寺巷等镇划归泰州市后,一方面泰州与高港的发展相得益彰,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带动整个南官河流域经济的发展,完全有可能影响到苏北经济的启动。这一变更有利于泰州建成多功能中心城市,有利于苏中地区建成苏南苏北经济发展的连接地带,有利于高港港建成有城市依托的江海河换装港口,有利于落实省委、省政府“三沿齐上,接轨浦东”的战略。

信的最后一段这样写道:“口岸的繁荣,高港的开放,泰州实力的增强,对国家,对江苏,对苏北,对扬州、泰兴,都是一件好事,因此迫切希望各级政府部门从大局出发,抓住机遇,大胆决策,这是历史的要求,发展经济的需要,广大人民的愿望。”

据省民政厅区划处汪雷处长说,在他们的档案室里至今还保存着这封确有见地的信件。

在民间热烈议论高港、口岸地区归属的时候,口泰路与江平路在口岸交叉路口北边的一块路程指示牌不知为什么被卸掉了。有人说,北边的那块指示牌上标的是“至泰州23公里,至江都35公里”,而南边的一块指示牌上标的是“至泰兴24公里”。虽然口岸至泰兴和口岸至泰州的路程仅有1公里之差,却也变为敏感的问题。此事,一时成了当地群众谈论的话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